锐意创新 协力攻坚
严谨治学 追求一流
何学纶先生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热化学研究组创建人


      何学纶,男,1922年7月22日出生于安徽省安庆市,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究员,热化学组第一任研究组长。1943年毕业于西南联合大学化学系,1947年至1950年在清华大学化学系任教,1950年起在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工作,曾担任高压加氢研究室副室主任、喷气燃料研究室室主任等职。

生平简介
             
                                                                   1955年我所第一届学委会全体委员的合影              
                                                                        (后排左起第四人为何学纶先生)              
             
        何先生1939年从重庆考入昆明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化学系学习。1943年毕业后与西南联大化学系和化工系的几位同学一起参加了由西南联大张大煜教授创办的昆明利滇化工厂的建厂工作以及用云南出产的褐煤经干馏生产当时急需的汽车燃料工作。1947年2月至1950年7月在清华大学化学系任助教,1950年7月应聘到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工作。历任助研、副研,为老四级研究员。曾担任过高压加氢研究室副室主任和喷气燃料研究室室主任等职。在1955年我所成立第一届所学术委员会时当选为学委会委员,在1963年换届时连任第二届学委会委员。此外,还担任过大连市青年联合会主席和大连市政协委员。1968年因视力严重下降而不得不病休在家。1986年办理离休手续,享受司局级待遇及国务院颁发的政府津贴。2001年1月19日因患脑肿瘤经医治无效去世,享年79岁。              
       何学纶先生是一位治学严谨、勇于献身的科学家。解放初期,那时我们所还是在日本人留下的南满铁路株式会社中央试验所的烂摊子上刚刚建立起来的。为适应恢复国民经济建设的需要,尽快恢复研究所的正常工作,何学纶先生参加了在张大煜所长领导下恢复和重建催化加氢研究室的工作。在他们的努力下,较快地建立了比较完好的高压加氢试验室。1953年何先生被提升为副研究员后便出任高压加氢研究室副主任,主要从事页岩油和煤焦油的催化加氢研究工作。在这一段时期,他还经常到抚顺石油三厂(这是我国当时唯一的催化加氢工厂)去指导工作,帮助该厂恢复生产、壮大发展。六十年代初,他参加了在青岛举行的对我所发展颇有影响的学科发展规划会,出任喷气燃料研究室主任(时称第十二研究室)。那时我国空军急需国内自己生产的航空煤油。何学纶先生便勇敢地承担了所领导布置的这一任务并与所领导密切配合,组织了包括催化剂制备、反应性能考察、加氢小试以及油品成分分析等一整套跨室、组的大协作。经一年多的日夜奋战,终于圆满完成任务。此外何学纶先生又根据国家需要,组织开展了从大庆原油加工制取汽油、柴油以及高能液体燃料的研究并均获成功。在他组织领导的科研项目中,有的获得了国家创造发明二等奖;有的获工业新产品三等奖;有的获全国科学大会奖。有的成果为国家创收已达数亿元之多。              
       何学纶先生也十分注重基础理论的提高和研究。他及时编写和发表了诸如“燃料加氢的现状和发展趋势”、“煤焦油中压加氢的研究”等论文。还结合高能燃料的研制及时开设了热化学题目组,以期进行有关推进剂的化学组成、结构及性能方面的研究。在何学纶先生的倡导下,我所的热化学研究在科学院和国内均属起步较早,且水平也位居前列。              
       何学纶先生总是把承担和完成国家重大任务放在科研工作的第一位、十分注意摆好任务与学科的关系。他的这种治学之道为该研究室的建设和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从五、六十年代开始,该室人才辈出,成果不断。              
 

       何学纶先生在政治上要求进步。他相信党、依靠党,积极靠近党组织。在他当室主任时,能主动与党组织配合,认真贯彻执行党的各项方针政策。即使在双目失明的情况下,还专门购买了盲文版的毛泽东著作以便学习。  

 

                                                         


                                                 何学伦先生在加氢反应装置间指导蔡光宇的实验研究工作              
             
       何学纶先生为人正直,心地善良,从不计较个人得失。他严以律己、宽以待人。在研究工作中,不向领导伸手讨价还价,也不与别人争条件、争设备。讨论问题时,能充分听取并尊重别人的意见而绝无盛气凌人之势。对年轻人的培养则独具匠心,除尽量为晚辈创造条件外,他以身作则,侧重言传身教、着意熏陶。他关心别人疾苦、乐于助人。在生活困难时期,常把自己省下的粮票和其它财物资助给室里的一些困难职工。凡与何学伦先生共事过的同志,无论职位高低,年龄长幼,都觉得他是一个待人宽厚、谦虚和蔼的长者。              
       何学纶先生品德高尚,乐于奉献。长期以来,无论在物质生活水平很低的困难时期,还是在后来生活水平逐步改善、提高的发展时期,他和家人一直过着相当俭朴的生活。但是每当政府号召赈灾救灾时,他总是积极响应、捐款捐物,一次少则几百元、多则数千元。据统计,何学纶先生多年来的捐款额累计已超过两万元。在他病危时又嘱托家属将遗体捐献,他的这种精神感动了家属。当何学纶先生去世后,他的家属毅然将其遗体献给医院。何学纶先生由于疾病过早地离开了他所热爱的科研岗位和事业,这是他一生中最大的憾事。但他渊博的学识和严谨的治学态度以及谦虚和蔼,待人宽厚的品质及崇高风范都将长存在我们化物所人的心中。              
主要业绩
一、协助张大煜所长恢复和重建催化加氢研究室              
       解放前我国一直被认为是一个“贫油国家”。建国初期我国的天然原油产量才10万吨左右,根本满足不了国内建设的需求。而当时在东北的煤和页岩油的产量都还比较大,为此,中国科学院向石油研究所(大连化物所前身)下达了以煤焦油、页岩油和煤为原料生产人造石油的科研任务。然而,传统的人造石油工业一般都是在两三百个大气压的高压下进行的。而那时的石油研究所还是一个刚从日本人的南满铁路株式会社中央试验所手里接管过来的烂摊子,各方面都急需整顿。为适应恢复国民经济建设的需要,尽快恢复研究所的正常工作,何学纶先生在张大煜所长的指导下,着手恢复和重建催化加氢研究室(时称第五研究室)的工作。陆续组建了以研究油品的催化加氢和煤炭的催化加氢裂化; 页岩油的催化加氢转化; 煤焦油中芳香烃的汽相催化加氢; 煤焦油的液相催化加氢转化为主要目标的几个题目组。何学纶先生随后担当了煤焦油的液相催化加氢转化这个题目组的组长。经他们一段时间的艰苦努力,建立了当时还算比较完善的高压加氢试验室。1953年何先生被提升为副研究员后便出任高压加氢研究室的副主任,              
             
                                                     


                                                                     何学伦先生和高压加氢研究室的题目组长们              
                                                                  (左起:关哲 陈国权 何学伦 林励吾 韦士平)              
             
       主要课题仍为如何从页岩油或煤焦油经催化加氢制取优质燃料之类的研究工作。1956年前后,何学纶主任随张所长赴东欧考察时得知匈牙利科学院正在开展用溶剂供氢的方法从重油加氢裂化制造液体燃料的研究。由此,何主任决定由林励吾协助他研究这一课题。在实验过程中发现由于转化率太低,沥青质沉积而导致反应系统堵塞。经他们在催化剂和反应工艺上仔细分析、探索后,采用提高催化剂的活性将重油转化成中油、重质酚转化成轻质酚以溶解沉积沥青质的办法解决了反应系统堵塞的这一问题,终于使工业试验能够长期运转。后来,在抚顺石油三厂的协助下,取得了万吨级半工业实验的结果,圆满地完成了这个课题。              
             
                                                             
                                                        何学纶先生随张大煜所长率队的学术考察团赴东欧考察              
                                                                         (右起第二人为何学伦先生)              
             
二、积极参与组织航空煤油会战              
       在建国初期,由于西方列强对我国实行经济和技术封锁,我国的工业发展主要依赖于苏联援助。上世纪50年代,在苏联援建的兰州炼油厂,用玉门油田的原油开始生产少量工业用油,而像航空燃油和润滑剂之类的军用物资,则全部从苏联进口。但后来中苏关系日趋紧张,从苏联进口的石油制品、尤其是军用油品数量锐减,这将直接威胁到国防安全。1959年9月26日,从北部边疆的松嫩平原传来了振奋人心的好消息 :松辽盆地被确定为世界级的砂岩油田,经试采表明,油产量稳定可靠,且能较长时期保持稳定。由于此时正值建国10周年的大庆前夕,这样,“大庆油田”的名称便由此而得。为尽快缓解我国石油产品的紧缺状况。从1960年开始,大庆油田便投入了开发建设。              
       大庆油田的发现和开发虽为我国经济的发展注入了希望。但由于当时我国的炼油技术还比较落后,一时还无法从大庆油炼制出空军需要的高热值、低冰点的航空煤油。而用玉门油试炼出来的航空煤油却使飞机发动机出现烧蚀现象。这时苏联已开始撕毁合同,若一旦航空煤油的供货出现缺口其后果不堪设想。为此,几位老帅十分焦急。并指示空军司令部派人去科学院求援,希望能尽快解决这一关系到国家天空能否设防的安危问题。1960年春,空军司令部政治部、科研部、后勤部、工程部和油料部等有关负责同志来科学院新技术局联系,希望能尽快找出发动机出现烧蚀的原因。这个问题经科学院组织、安排,在做过油品的全分析和对比后很快找到了烧蚀的原因并提出了配制防烧蚀添加剂的方案。同年秋,聂荣臻元帅在京西宾馆听完石油部和科学院的汇报后非常高兴地说很好! 科学院发现了防烧蚀添加剂,石油部生产出了防烧蚀的航空煤油,你们都做了一件关系国家安危的大事,立了大功,我代表中央军委和几位老帅向你们表示感谢。聂帅还说,玉门油产量有限,若能用大庆油生产出合格的航空煤油就好了。对此,石油部希望与科学院联合攻关来解决这一问题。              
               
                                     
                                                    1960年何学伦先生随张大煜所长及有关专家赴大庆考察              
                                                                     (后排右起第二人为何学伦先生)              
             
       1960年底,我所接到了石油部转请科学院下达的用大庆油中油馏分制取航空煤油的任务。何学伦先生建议将这一任务安排给林励吾和张馥良带领的题目组用催化降凝的方法来解决。为防止航煤因热值不高而不达标,何先生还安排芮尊宏用合成法直接制取高热值烃类做添加剂备用。              
       大庆原油的特点是含蜡量非常高,如何将这种油炼制成合格的航空煤油是一个大难题,这方面在国外当时也没有成熟的经验可供借鉴。据说石油部还曾派专人赴法国考察、磋商购买有关技术和催化剂,但也无果而终。后来在专门召开的石油炼制科研会议上决定立足国内、自主研发有关炼油新工艺,即:流化床催化裂化、催化重整、延迟焦化、尿素脱蜡、新型催化剂和添加剂这五项。由于当时有一部叫“五朵金花”的喜剧电影片正在全国放映,反响热烈、深入人心,因此这五项新工艺也就被形象地称为“五朵金花”。1962年,石油部召集有关科研、生产和高校的专家专门研究解决这方面的难题。何学伦先生带领擅长催化剂研制的张馥良参加会议。何先生与石油部主持会议的侯祥麟副部长很熟悉,侯部长对何先生说,你们大连所基础好,兵多将广,要靠你们了。在这次会议上加氢裂化被列为需重点解决之关键问题。由于我所在高压加氢和催化剂制备方面都有较好的基础,况且,我所高压加氢室已开始了这方面的预研。所以这一任务便交由我所承担。经调研论证后决定采用临氢异构化的工艺过程,把原料中的正构烷烃转化为多侧链的异构烷烃。这既可以降低航煤的冰点以满足军用航煤冰点需达-60℃的要求,还可使航煤的产率比石油部拟采用的尿素脱蜡法要高。而这一工艺过程的关键是催化剂。在催化剂制备的研究中,我们用自己提出的电子(金属组分)—酸性(担体)杂交相互作用的概念来调控异构和裂解的深度。在短时间内便研究出具有高选择性、高活性的催化剂。经全面评价证明该催化剂可从大庆油的中油馏分炼制出性能完全合格的航空煤油。至此,从大庆中油馏分经临氢异构化制取低冰点航空煤油的研究工作在实验室取得了成功。              
                                                           


                                                    在十二室领导121组参加航煤会战的林励吾(左)和张馥良(右)              
             
       随着大庆油田的开发,逐步认识到大庆油的组分偏重,中油含量少、产量有限;重油比中油含量高、且价格也便宜。若能从原油中的重油炼制成合格的航空煤油,将来会更有发展前途。面对这一情况,石油部于1963年召开了“加氢异构裂解”新技术研究工作会议。在会上,我所介绍已成功从大庆中油馏分经临氢异构化制成低冰点航空煤油的结果,并表示我们的临氢异构化催化剂也可用于重油的加氢裂化。希望能接受重油加氢异构裂化的这项任务。石油部同意我们参加此项研究工作。              
       从理论上讲分子量大的原料易于裂化。因此,只要对炼制中油馏分的临氢异构化催化剂加以适当改进便能用于重油加氢异构裂化过程。但这样的催化剂必需具有便于大分子出入表面孔隙的担体,还必需具有低裂解、高异构化性能的活性组分。为尽快完成这一任务,必须加快制备具有大孔、大比表面积、中等酸性担体的科研进程。为此,我所的所、室领导经协商后又组织三室的萧光炎、李文钊组参加合作,与十二室共同成立催化剂制备;催化反应性能考察;加氢寿命及工艺试验;催化剂的表面积、孔结构和酸性测定等小组,以便将催化剂的制备和物理化学方法的测试、表征等完整结合起来,有效指导催化剂的研制。经三个多月夜以继日的艰苦努力,便研制出具有大孔、低酸性、抗中毒和高强度的担体,紧接着又成功制备出性能优异、完全达到石油部指标要求的219催化剂,得到了各有关方面的好评。后来由国家科委出面组织对该成果进行鉴定,科委请科学院裴丽生副院长主持鉴定会,鉴定会地点就选定在以前空军司令部派人来科学院求援的新技术局会议室内举行。国家科委、石油部、空军油料部等部门领导都来参加了会议。鉴定结论认为大连化物所的实验结果已初步达到国外同期研究水平,加氢异构裂化的研究开发成功使我国炼油新技术跨越了一大步。异构裂化技术生产的高安定性航空煤油可为今后航空事业的发展提供有利条件。各项指标达到石油工业部的要求,可向国家科委推荐提交下一步中间放大。进一步的研究改进和提高可同时进行。              
       在攻克了催化剂制备的难关后,石油部便立刻组织工业放大和建厂。首先由我所与抚顺石油三厂联合完成了关于催化剂工业生产的工艺条件、生产流程及设备设计的放大试验,在此基础上设计建立了30万吨工业催化剂的生产装置,以便为万吨级工业放大和生产提供催化剂。在工艺研究方面,根据反应特征,将原来219催化剂调变成性能各有所长的两种催化剂,即219-甲和219-乙,并创造性地将这两种催化剂分两段装在同一反应器的不同部位,上部装入加氢性能强的219-甲,下部装入异构化活性高的219-乙。和实验室结果相比,工业生产的结果更好。在兄弟单位协助下,通过研究、设计和工业放大各环节的通力协作,经三年努力便在大庆建成了由我国自行设计、规模最大的航空煤油生产厂。1967年元旦,在该厂的生产装置上开工一次投产成功。产品质量、产率完全达到指标,生产出了合格的航空煤油。此后一直保持多年的连续稳产。这意味着我国已经掌握了这项被誉为六十年代炼油新工艺的加氢异构裂化技术,并达到与当时国外相当的水平。这大大缓解了当时国内航空煤油紧缺的严重问题,也解除了国家天空不能设防的燃眉之急。              
             
    、安排液体火箭高能燃料的研制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初,美帝国主义倚仗他的工业和科技优势,经常派 U-2间谍飞机入侵我国领空进行间谍活动和骚扰,有时还深入腹地对军事设施、试验基地进行偷拍或监听,对我国的安全造成了严重威胁。由于U-2飞机是一种飞行高度在两万公尺以上的高空侦察机,一般战斗机都很难达到这一高度。为加强国防,保卫祖国领空,我国着手火箭燃料的研制工作。1961年受总参某部的委托,我所接受了制取 RP-1型火箭燃料的研制任务。何学伦主任责成室业务秘书吴荣安组织人员以大庆油的中油馏分为原料,采用异构化和催化加氢的技术来完成这一任务。经一年多日夜奋战,终于从大庆的中油馏分成功制备出RP-1型高能液体烃类的火箭推进燃料。所领导顾以健和课题负责人何学伦、吴荣安都应邀亲临部队基地现场观察我们所研制的火箭燃料的点火试验,结果表明燃料性能完全符合技术要求,每公斤的低发热量值已超过一万千卡。试验取得圆满成功。该项成果于1962年通过技术鉴定。              
                                           
                                                           喷气燃料研究室的室主任何学伦和业务秘书吴荣安              
             
       为了我国火箭燃料事业发展的需要,1966年化工部组织了代号为1121歼灭战的科研任务。 按所领导指示, 何学伦主任在十二室组织了一个科研小组, 并指派吴荣安为课题负责人,带队赴沈阳与化工部沈阳化工研究院进行 “从亚硝基二甲胺催化还原制偏二甲肼”的合作研究。 何先生在百忙中, 多次出差亲临现场指导、协调研究工作,充分利用我所催化研究工作的基础和积累,来解决此项研究工作中遇到的许多技术难题。经约一年时间,该工作便顺利完成,随后又通过了化工部组织的技术鉴定。              
             
四、任务带学科,适时开设热化学题目组              
       热化学组的前身是由高压室中几个为测定油品发热量的技术人员组成,在航煤会战及液体火箭燃料研制中,完成了大量的测试任务。青岛会议后,为配合航空煤油和高能燃料的研制,何学伦主任决定在原有基础上开设热化学题目组并兼任该组组长。热化学组一方面要配合航空煤油和高能燃料的研制,测定各类试样的发热量并进行评价;另一方面拟通过燃烧热的测定来估算高能燃料中的某些键能。热化学研究中的测温量热实验要求十分精细,也要求从业人员具备一定的热化学专业基础知识。为此,何学伦主任首先从人员组成抓起,他选派一人赴苏联莫斯科大学热化学实验室学习,又请所人事部门从国内已开设热化学专业课程的高等学校抽调本科毕业生,商调已毕业的研究生。1963年自己又招收了一名研究生。1964年前这些人员均先后到组。随后,何先生又抓仪器设备的建设。在领导的支持下,他联系到中国科学仪器器材公司获批了几种热化学测量中必须的精密仪器,为开展热化学工作创造了必备条件。在何先生的指导下,很快建立了区域熔融提纯装置、制备得纯度达99.997%摩尔分数的标准物质,用它标定了自建的高精度燃烧热量热计。在进行热化学研究时,何先生仍心系国家任务。1963年为满足国产歼击机设计时对加压条件下航空煤油热容数据的需求,考虑到热容也是一个重要的热力学参数,何先生又接受了加压条件下航空煤油热容测定的任务。经过一年左右的努力,建立了一套加压条件下手动绝热式的热容测定装置,完成了一批油样的测试任务。              
             
                           
                                             1964年春何学伦先生和他组建的热化学组(123组)全体人员              
                                  (前排左起: 周立幸 李祥云 刘金香  后排左起: 谭志诚 白玉珩 何学伦 汪荣慧)              
             
       何学伦先生的视力极差。他的一只眼睛自幼便已失明,另一只眼睛的视力也因长时间的大量阅读而严重下降。到1968年前后眼疾迅速恶化,因担心导致视网膜剥离、失明而不得不病休在家。此前,经有关领导商定由周立幸担任组长。何先生后来赴上海住院,接受视网膜焊接手术的治疗,但仍未见好转。1986年,痛下决心办理了离休手续。何学纶先生由于疾病而过早地离开了他所热爱的科研岗位。热化学组的同事们在何先生热心国家任务精神的影响下,勇敢地接受并完成了许多重大任务,主要有:测定卫星、导弹和火箭上在进行防热设计所必需的烧蚀材料和隔热材料在-196℃~2000℃温度范围的多种热化学和热物理参数;宇航员座舱传热介质的热物性参数;地下核试验所需的岩石熔化热;火炮驻退液的热物性参数;加温加压条件下稠油油藏的比热、导热和热膨胀的测定及变化规律研究;新型相变储能材料的研究;热分析在催化研究中的应用和开发。在完成任务的同时我们还将建立的热容测定装置进行了全自动计算机化的改造,继而又将试样测定量微小化;与国家计量科学研究院合作将热容测定的温度下限延拓到了液氦温度并建立了4.2—90 K 温度范围内固体比热容的国家标准。这些任务在后来都相继获得了科学院或省部级的科技成果奖或科技进步奖。                  
       何学伦先生无论对我所的催化研究,还是对热化学研究都做出了十分重要的贡献。他的为人、思想品质和道德情操也是一个值得缅怀和学习的标杆。              
             
代表性著述              
[1]  何学伦 陈国权 姜炳南. 抚顺页岩油高压加氢之研究---预备加氢部分, 液体燃料研究工作报告会会刊, 第78页,中国科学院, 1954              
[2]  何学伦 陈国权 姜炳南. 抚顺页岩油高压加氢之研究---液相加氢部分, 液体燃料研究工作报告会会刊, 第92页, 中国科学院, 1954              
[3]   依.瓦.卡列契茨, 何学伦. 燃料加氢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燃料学报, 1956, 1 (2): 153-174              
[4]   何学伦 林励吾 王汾. 煤焦油中压加氢的研究I.古城子煤焦油中压液相加氢制取   燃料及化工原料,中国科学院化学物理研究所报告集刊, 第1集, 1964,13-18页              
[5]  何学伦 林励吾 王汾. 煤焦油中压加氢的研究II. 稀释剂对中压液相加氢的影响,中国科学院化学物理研究所报告集刊, 第1集, 1964,19-23页              
[6]  何学伦 林励吾 王汾. 煤焦油中压加氢的研究III.影响液相加氢主要因素的考察,中国科学院化学物理研究所报告集刊, 第1集, 1964, 24-30页              
[7]  张选荣 陈国权 何学伦等. 轻柴油高压气相加氢之研究,第一报,里格罗因油 预备加氢之试验,东北科学通讯,1951, 1(11): 520              
[8]  张选荣 陈国权 何学伦等. 轻柴油高压气相加氢之研究,第二报,页岩轻柴油 预备加氢之试验,东北科学通讯, 1951, 2(6): 342              
[9] 何学伦 周立幸 刘金香. 精密燃烧热量计的建立及评价, 研究报告.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1965